查看原文
其他

陕西官员过年必读的11本书【肉测几百本后的良心推荐】

2017-01-26 老毕 陕光灯

为什么是“陕西官员必读”而不是“官员必读”?陕西官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有。在当下这个阶段,尤其有。掰指头数数,起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觉机遇大好、不是小好,都急于干点事儿,做出政绩来,所有部门都在喊“追赶超越”,但也有人是跟着喊,追赶谁、超越谁、怎么追怎么赶,还不甚明了。


2、视野不够开阔,知识和能力更新不及时,对标东南沿海经常赶不上趟,动辄被“黑”很是不爽,却感觉使不上劲儿。


3、文化教育资源看起来丰富、说起来自豪,怎么开发和转化办法单一。守着一堆文物,动不动被指责“吃着十三朝帝王的老本”。


4、做事执行尚可,创新与创造思维不足,有时候“轴”得可爱,比如大领导捡了一次烟头,一系列领导只会照着捡烟头。


5、主政的是一拨“工科博士”“理科博士”省领导,正在酝酿系统性布局,小官员们摸不清领导的脉,想拍一下都赶不上节拍。


6、互联网与技术领域还处于西部洼地,互联网社会治理,从思维到实践都还停留在照着人家说的口头阶段。


火车跑得快,得靠车头带。发展行不行,先看干部能不能。追赶超越,首先是领导干部整体性素养的升级换代。俗话说的好,缺啥,咱补啥。要练武功,先修内功,不趁着假期抓紧补补,开年干工作怕是要又掉队喽。


老毕同志作为一个爱管闲事、爱哔哩哔哩瞎叨叨的热心肠,望闻问切,诊病开药,在这两年亲身肉测的几百本图书中,遴选以下11本(套),无偿推荐给大家。算是给各位领导干部同志,送上的新春礼物吧(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书目单)。


一、《鱼羊野史》

打开自己的心灵与视野


作者:高晓松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柳传志老先生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被主持人问到正在读什么书,说《鱼羊野史》。当时很诧异,这么令人尊敬的老先生,看书名这么不正经的书,总有他的道理吧。买回来一翻,顿时喜欢。


其实就是“历史上的今天”。东方卫视脱口秀节目《晓松说》未删节版完整收录,讲述每一天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或有趣的事。一套几本放到一起很厚,但很好读,一天一天读下来,不至于把人吓着。


说的不算“深刻”,但是思路开阔,纵横国内外;有个人感悟,个人家族背景等介入更具真实感;比起大块头的通史,有血有肉,有另外的角度。


家学渊源、纵横视角、独立见解,都体现在这套书当中,令我对于“矮大紧”(高晓松同志的网络调侃名)有了些肃然起敬的东西。。


为什么上来就推荐这套书?首先是因为好读、容易读;其次是觉得,它有助于帮助历史认知单一、世界认知单一、思维方式单一的人,放宽内心的格局,开阔胸襟和视野: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狭隘,历史不是无血无肉的脸谱,比起丰富的人类历史,我们都只是微小的参与者,远远没有自傲自狂、不谦虚进步的资本。


拉开一点点格局,才能让自己有更高一点的站位;不说秦岭之巅,好歹也是电视塔尖。


二、《大清相国》

做官与做成事的参考典范


作者:王跃文


这本书的特点,还是好读,长篇历史小说,处处有故事。


记得王岐山同志当年从北京市长任上调任中央的时候,给同僚们推荐过两本书,一本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老实讲,如果没有导读,很多人买回家了,恐怕也难看懂、难得其精要。


另外一本就是《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


陈廷敬这位老同志,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算是一个“另类样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在清朝那样的大染缸里做官,可以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这位同志真如同是特殊材料组成的。宅心仁厚、精明能干、从善如流、不乏铁腕,这十六个字组合到一起,组合到一个人身上,俨然也是当下做官做事的典范。


读完之后,还有另一个感悟:为了成就一件事,光有一厢情愿的情怀是不够的,有道德洁癖也是不行的,委曲周全、因势利导、忍辱负重、妥协中坚持,都是一个官员做成事之前难免的担当。


接触过不少官员,会抱怨氛围不好,抱怨官场风气。陈廷敬的故事则告诉我们,风,是从心里开始吹的。抱怨,只是为自己找的借口。


三、《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与《智识分子》

你知道工科博士省领导们跟你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作者:万维钢(同人于野) 


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网名同人于野,即万维钢。是我目力所及,最善于用理科思维看社会问题的人,好像在罗辑思维的“得到APP里开了专栏,罗胖同学经常“吹捧”他。


这两本书,特别适合有文科知识背景的人去阅读:以数理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很多结论都出乎意料,甚至是反直觉的。


这会帮助我们打掉脑子里好多似是而非的“常识”,让我们知道,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简单下结论是最要不得的;胡乱瞎指挥,也是贻害无穷的,要用“科研的格调”来理解和认识世界,做个人与组织的决策。


当下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常务副省长梁桂、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多名关键主官都是工科博士、理科博士。


而官场中很多人都是人文学科知识背景,书记说的“系统性思维到底是什么意思?“跳出城墙看西安又是什么意思?不多学一点理工科思维,总是以人文抒情的方式跳跃着思考,怎么能跟上大领导们的节拍?


说起来,本想推荐的是那本《系统论》,那本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等,考察从宇宙、生命、精神、生态到社会五大系统的基本特征的著作。


考虑到大过年的,这么晦涩的书推荐给大家,啃起来吭哧吭哧的,实在于心不忍,还是循序渐进,先看看这两本入门科普级的理工科思维作品吧。


四、《当下的冲击》

做时间的朋友,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作者: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Douglas Rushkoff) 


今年罗胖的跨年演讲主题是“时间的朋友”,引起很多人共鸣。当下节奏这么快,怎么跟时间做朋友?文明存活了几千年,我们却处在瞬息万变的当下,作者提出了“绑定时间”的概念,告诉我们,不要失掉每一个事物都有的时间尺度。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想将不同时间尺度中发展的事物撮合在一起混合使用,由此导致了生活节奏和生命韵律的不合拍。”所以我们冲突得不行,分不清过去和未来,东一头西一头,总是卡不住节拍。


随便摘要几句透彻的话:

数字化狂轰滥炸为特点的虚假现在与我们所处的真实当下之间的紧张关系——数字化精神病。


不安定,破坏了我们用来构建意义的叙事结构;让我们患上不断上紧发条的强迫症,放大了一个具体时刻的影响力;让我们在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硬扯关系;它不在乎有始有终,只在乎永恒的当下,最终驱使我们不得不在混乱状态下重塑秩序。对于所有的变化,人们要么忍受,要么享受。


这是个人的焦虑,处在信息狂轰滥炸时代节点之上的各个组织、各级干部,更是首当其冲。


作者告诫身处信息洪流中的你我,一定要找到立足的平衡点。

“不再让各种需求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创造一个安全的思考空间,免受外界打扰,可以恰如其分地给予每个时刻以应有的价值,可以对不确定性持宽容态度,可以在自己做足准备之前拒绝在不同事物之间找关联或做出结论”“真正地活在当下,不意味着追赶永无尽头的信息洪流,而是重视质量甚于速度,宁愿选择人的怪癖而不是数字化的完美。”


这是个人免疫信息爆炸时代的定心丸,更是官员不被信息洪流卷走的定海针。


五、《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立身于互联网时代的“无招胜有招”


赵大伟 (编者)


互联网思维,是这几年很热的一个词汇。中央一再要求,要智慧行政,数据化服务,要互联网化治理国家,各地发展要有互联网思维,要学网懂网才能管好网。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机场的书店里有很多书,我也买回来不下十几本,有不少故弄玄虚的,扯大词玩概念的。


真正通透、浓缩、系统化阐释的,首推这一本“独孤九剑”。“独孤九剑”是华山派剑宗风清扬的武林绝学,强调“无招胜有招”,重在剑意。


这本书用9大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全方位解读移动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变革,涉及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组织转型、文化变革等各个方面。


此书犹如一本总纲,一本社会转型时期的“孙子兵法”,把这本书读透了,很多谈论互联网的书,你都会知道它在说什么了;跟网络技术公司对话的时候,也不至于说外行话,被那些家伙轻易忽悠了。


它会改变你在工作中的很多做法,比如投放宣传费的时候,没有流量思维不懂效果了;对很多网络创新看不懂看不起了;轻视用户反馈,不尊重数据价值了……


 六、《文化的江山》

给丰富的文化赋予感情与历史坐标


作者:刘刚 , 李冬君


这是一本有趣的文史著作,上下两册,南开大学的一对伉俪教授学者写的。


多数通史,都以王朝为纲线;大多数人读史,也以王朝为话题。而本书所写的中国,不是王朝中国,而是文化中国。


作者用了500余幅图片将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兵器和其他各种宫廷、民间生活用品展示给读者,试图告诉读者,历史上有两个中国,一个是王朝中国,是治乱兴衰、改朝换代的中国;还有一个是文化中国,是超越王朝更替、一直在发展、从未衰落过的中国。


世界文明古国多已衰亡,唯有中国仍在,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本体是文化中国,表象才是历朝历代的王朝中国。王朝衰落了,文化还在发展,王国灭亡了,中国依然挺立。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欣赏作者思想自由的张力,突破了一般史家拘谨内敛的心态,写出了史学之美,释放了激情与个性。


现在推荐这本书,是因为陕西素来被视为文化大省,文物一堆堆,但有文物和有文化,不是一回事儿;把文物静态地圈起来卖票,和传承文化、传播文化也不是一回事儿;十三朝古都,到底延续了怎样的文化,是断裂的,还是传承的?恐怕都值得文化工作者的思考。


我们到底做什么,才不会被指责“吃老祖宗老本”,不会被批评急功近利,而是真正地敬畏历史文化、造福后代子孙?得给自己打点文化的底色。


 七、《我们应有的文化》

一个文物大省不等于文化大省


作者:雅克·巴尔赞


我一直有一个看法,没敢说出来,是怕挨揍。这个看法就是:西安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主要的理由是,有一堆文物,不等有文化就强。(请持续关注微信号“陕光灯”,将有具体阐释)


这本书不但侧证了我的感觉,还给了附加彩蛋——有很多名校,也不等于教育强。原因无他: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经常背离了自身,“异化了”。


这是几个月前我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的书,也是我折叠页码(有利于之后详细再读做笔记)最多的书之一。


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认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正在衰落之中:

在专业化的支配下,人文学科被学术研究侵蚀,丧失了其人文气质,沦为纯粹技术性的分析;

文化被委托给专家,成为谋生手段,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大众完善自己精神的财富;

艺术成为功利性的收藏活动,人们没有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却为其疯狂飙升的价格而蠢蠢欲动;

知识则转变可随时检索的信息洪流,人们专注于占有事实而不是领悟语境或者意义……


听这些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对标的一种现实?方向不对,越使劲,越倒霉。


看看我们大学的专业细分、中小学教育的应试化、文艺人文的功利化,有多少洋洋自得的东西,其实正是我们逐步堕落的所在?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真正价值?文化繁荣的源泉何在?现代文化正遭受哪些致命的威胁?陕西的文化教育战线,不需要“站到秦岭之巅”,有所觉醒,避免一条道走到黑吗?


 八、《二手时间》

每一个时代里都有真实个体需要安放生活的意义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


白俄罗斯人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调查记者的方式写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这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比起写切尔诺贝利核难和阿富汗战争的宏大叙事,这本深入个体生活的作品,更打动人心。


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苏联解体了,战争当然不复存在。但是从个体的讲述中,战争的阴影依然还在,那种恐惧氛围如影随形。


那一代人从小被灌输的只有战争,没有生活。面对新的世界,人们需要思想,但是没有人学会思想,人们只记得恐惧。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迪在于,政治确实是众人之事,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也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当中,成为一种基因。每一个个体,都深深地嵌入在一个大时代当中,安放着生活的意义。


作者的全套书,国内都有出版,但按照她自己的说法,也是更看重这一本,

“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比如战争和切尔诺贝利。


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在我看来,世界正是由此而转变的。”


掌权者的责任,不是虚空的宏大,而是真实的责任。带着对于细微个体的生命关注,才有可能掌好权、用好权。


不折腾,不闹腾,为每一个动作负责任,官位越高、权力越大,越不能脱离这种底层群众的烟火气。


 九、《自在独行》

做人与当官都不过是自在独行的一种修为


作者:贾平凹


作为陕西的官员,不读一点贾平凹,有点说不过去。贾先生令人钦佩之处,是成名之后仍能持续高产、每一部作品还都很精致有说服力,没浮起来,这挺不容易的。


而我一直觉得,贾平凹的散文比小说写的还好,这本书更强化了我的这一看法。


很多评价,都说平凹先生低调冷智、谦和厚道,这本散文集展现的,更多是一位世间的智者,一位深沉的独行者。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他的观察是细腻的,对于身份与心理的刻画,是精准到位的。


我们生活中很多感受,无从说起,表达不清,都被贾老师智慧地说了出来,这种细腻,会让人摆脱中观层面的浮躁,获得聚焦微观的安宁与平静。


推荐这本书,主要还是因为书中有很多关于出世入世、合流不合流的高见,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舍小负之悲,得全胜之喜”

“忙忙人生,坐下来干啥?坐下来吃烟”。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真心觉得身居官场的不容易,鸡汤有时候不妨也喝一喝。官海沉浮,往上爬的时候很辛苦;坐上位的时候不满足;走下位的时候很失落。


内心缺少定海神针,总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很焦灼。当所有的繁华落定,你才会发现,人这一生不过是一次自在独行的修为。


读它,学会多一份豁达,少一些执念,自在独行,自己给自己打气——与贾老师的智慧相伴前行。


 十、改革都有红利吗

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改革都有红利,有些变化是折腾


作者:雪珥


不要怕。这是一本谈论清朝历史的书,副标题是《一台国家机器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操盘》,谈论的是为什么改革红利,造就了清王朝的长寿,又成了晚清的夺命索。


清政府为何能从“造反者”转身变为合法的“执政者”?雍正为什么能够打破“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的魔咒?备受精英阶层推崇的宪政,为什么使帝国从亢奋走向撕裂?既得利益集团为什么引爆了激进的“革命”?这些命题,无不落定到“改革”这个根源。

 

作者雪珥是澳大利亚华人,中国改革史窥探者。这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盯着“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将改革还原为技术层面的“问题”,很多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改革,只是技术细节上的一种调整,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一些轰轰烈烈、高举高打的改革,反倒经常是事与愿违,没结出好的果子。

 

谈论历史的书,现在推荐,当然是希望以清为镜,毕竟当下中国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总理说未来的日子还是要靠“改革红利”,那么如何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寻求最适合的平衡点:


怎样的改革才是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有益成果,而不是回潮反复的折腾?


撇开眼花缭乱的那些作为幌子的大话套话,一切改革的背后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撼动既得利益,有哪些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再透彻点说,改革不是运动,而是一门技术活。得把改革这门技术,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从国家机器修整的技术层面,而不是虚蹈道德感等一些不靠谱的激情,通达我们追求的目标。 


走出“泛意识形态化”,还原到“技术”层面,才能从前人的改革史中,真正地汲取经验教训,不懈怠,但也不折腾,持续释放着改革的红利。


十一、《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张宏杰


张宏杰的书一贯好看,在他产量加速之前,也一直挺看好。这本书的题目,让人感觉很宏大,好像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搞国民性批判的。但依然是挺好读的。


给人最强的震撼是,书中详细描写了中国人是怎么从勇武开放走到怯懦犬儒的过程: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


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在现象之后,作者探究的是此流变与社会制度尤其是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首先它警示了我们,当下不管是知识分子阶层还是官员群体,那种精致利己主义和无底线的犬儒状态,不是理直气壮、理当如此的。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有过勇武开放、雄健阳光的一面,当年是阔过的。

 

其次在于提示官场中人,要关注到政治、制度与国民性格建构之间的关联,不是说“以德治国”马上大家就品德高尚了,不是说“谴责道德水平低”马上就可以提升社会品格了,我们各种社会管理制度编织的网络,造就了一个个个体的素养与性格。

 

当然,最后推荐这样一本书,还是希望官场中朋友不要被自我营造的所谓“社会大酱缸”把自己酱住了,就这样吧,明哲保身吧、溜须拍马吧、夹起尾巴吧,那确实是现实的生存智慧;独立的人格、坚守的原则、鲜明的个性,内心葆有一份追求,才会成为最好的自己,才会“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这也呼应了前面推荐学习陈廷敬、读读贾平凹的价值所在。不让自己走丢了,是你我每一个人都得有的自我警觉。 

 

特别声明:

这个书单,是老毕乱翻书后的心得与梳理、肉测结论,自然不具有普遍性权威。好在承诺,一没有受到任何书商的影响,决不当托;二是自己都读过,努力为以上推荐感受负责。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这回事儿,从来也不是灵丹妙药,信则灵,不诚则空。


也就能帮大家到这里了。实在要说感谢,就请关注微信号“陕光灯”,并将此文分享给官场中朋友吧。


作者: 老毕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